Industry knowledge

行业知识

河北承德“十四五”规划:大力推广生物质等清洁供热技术


6月15日,《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以下为生物质相关的内容:

第四章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 培育壮大三大支撑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依托资源富集优势,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核电、生物质、地热能、油母页岩等清洁能源多种方式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发电基地建设,拓展延伸装备制造、钒储能技术、绿氢、运维服务等清洁能源产业,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形成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输送基地和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规模。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建成投运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加速实施滦平、隆化、双滦等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积极推进核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保障全市能源安全,助力民生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融合发展水平。依托远景能源、特变电工、金风电控等企业,提升风机整机、SVG、逆变器等系列产品制造能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配套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依托建龙国家级清洁能源用钢基地,着力发展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装备用钢制造及加工。探索“清洁能源+钒储能+大数据+微电网”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建成一批创新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着力构建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清洁能源体系。加强氢能战略研究和布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先进技术,推进制氢与风光储耦合项目,力争建成一批在京津冀城市群具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制氢项目,推动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四位一体,形成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为依托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格局。提升清洁能源电力送出水平。推动特高压项目及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争取成为京津地区绿色电力消费的重要输送极。全面提升全市电网送出能力和清洁能源发展规模。到2025年,力争清洁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

第六章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完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

全面推行清洁取暖和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覆盖范围以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大力推广天然气、热泵、中深层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清洁供热技术,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清洁取暖率达到100%。加强热源建设,提高中心城区及县城集中供热能力,启动实施南区热电厂二期项目以及县市区其他供热项目,逐年增加集中供热面积。到2025年,全市五年累计增加集中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

第九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保障支撑能力水平

第三节 构建全链条现代能源供应网

提升电力设施保障能力和智慧化水平。全力实施清洁能源送出工程,加快建设承德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同步配套建设500千伏变电站项目,形成“三站一送大基地”清洁能源送出网架,着力提升清洁能源消纳送出能力。积极推进城市配网项目建设,争取新建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19座,新增输变电容量1300兆伏安以上,持续巩固城市供电可靠性。全面提升农村电网网架结构,加强布局建设35千伏、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和电网线路项目,加快配电台区改造升级,争取“十四五”期间农村电网新增容量170兆伏安以上,持续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助推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推进分布式电源智能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提高供电可靠性及与用户双向互动能力。依托产业园区、大数据中心、大型公共设施及重点用能企业,建设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核小堆等多种能源供应形式的智能微电网项目,着力培育能源互联网新业态。

相关新闻


生物质发电-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量达2952万千瓦 发电量达1326亿千瓦时

       2020年,国家能源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为重点,着力加强行业管理,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布局,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34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7.5%;其中,水电装机3.7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3149万千瓦)、风电装机2.81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5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952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1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8.4%。其中,水电135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风电4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5%;光伏发电2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1%;生物质发电1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9.4%。        可再生能源保持高利用率水平。2020年,全国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301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约96.61%,较上年同期提高0.73个百分点;全国弃风电量约166亿千瓦时,平均利用率97%,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弃光电量52.6亿千瓦时,平均利用率98%,与去年平均利用率持平。 生物质发电建设和运行情况        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54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952万千瓦,同比增长22.6%;2020年生物质发电量1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4%,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累计装机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365.5万千瓦、282.4万千瓦、242.0万千瓦、240.1万千瓦和213.8万千瓦;新增装机较多的省份是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和广东,分别为67.7万千瓦、64.6万千瓦、41.7万千瓦、38.9万千瓦和36.0万千瓦;年发电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166.4亿千瓦时、158.9亿千瓦时、125.5亿千瓦时、111.4亿千瓦时和110.7亿千瓦时。 本文摘自: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00492.shtml


生物质发电-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有多大?

       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54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952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新增装机311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533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17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330万千瓦,沼气发电新增装机14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89万千瓦。        累计装机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365.5万千瓦、282.4万千瓦、242.0万千瓦、240.1万千瓦和213.8万千瓦。        2020年生物质发电量1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4%,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年发电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166.4亿千瓦时、158.9亿千瓦时、125.5亿千瓦时、111.4亿千瓦时和110.7亿千瓦时。


生物质发电-2021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和能源应用发展前景

       据悉,目前我国的生物质能源总量大约是10亿吨标准煤,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畜禽养殖剩余物和林业生物质资源等。2019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认为生物质代替煤发电将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倪维斗预计将来很大的方向就是用生物质替代煤在电厂里使用——这不仅仅局限在小型电厂,还有大电厂。将来用生物质替代煤在电厂里烧,还可以充分利用原来电厂的基础设施,这将是未来我国能源的发展方向,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的方向。        生物质能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生物质能发电分为直接燃烧发电、混合燃烧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和沼气发电等不同类型。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目前生物质能应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质能发电已形成非常成熟的产业,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发电和供热方式。截至2017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5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6.6%。其中,生物质能发电装机1476万千瓦。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属再生能源。据计算,生物质储存的能量为270亿千瓦,比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大2倍。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是生物质能。19世纪后半期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以薪柴为主。        目前生物质能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仍处于发展初期,受限于农村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主体较少,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成功开拓高价值商业化市场。迄今,生物质能一直处于“一入能源深似海,从此碰壁是常态”的尬尴局面。但事实上,生物质能是新兴的生态能源,包含任何可再生或可循环有机物质,科学合理地对其开发和利用,能够拥有千亿级的产业市场。        与传统能源行业相比,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污染低、分布广等特性。严酷的现实已经倒逼着人类社会必须寻找和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我们中国尤其如此。生物质能源可以覆盖化石能源的全品类,因此这个产业兴旺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全国可作为能源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生活垃圾与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总量每年约4.6亿吨标准煤。截至2020年“十三五”规划末,生物质能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比将达到30%,超过光伏和风电的总和。据了解,我国生物质重点产业将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        生物质能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到2050 年,将有60%的工业燃料和工业供热都采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预计,全球生物质能源潜在可利用量达350EJ/年(约合82.12 亿吨标准油,相当于2009年全球能源消耗量的73%)。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统计,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 亿吨标准煤,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 亿吨标准煤。在传统能源日渐枯竭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源是理想的替代能源,被誉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的“第四大”能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21世纪将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资源对建立可持续的能源系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生物质能高新转换技术不仅能够大大加快村镇居民实现能源现代化进程,满足农民富裕后对优质能源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可在乡镇企业等生产领域中得到应用。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常规能源不可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由于国际上正在制定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公约,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这对以煤炭为主的我国是很不利的。因此,立足于农村现有的生物质资源,研究新型转换技术,开发新型装备既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